
泛黄信笺上的民国风骨:浮蠲戏老人马一浮的笔墨春秋炒股票配资
当指尖抚过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信笺,墨迹里仿佛跃动着民国文人的鲜活灵魂。自号“浮蠲戏老人”的马一浮,这位被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国学大师,用一封封书信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在这些长短不一的文字里,有学术的火花四溅,有乱世中的坚守,更有文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民国文化图景。
马一浮的信札是座流动的学术殿堂。他与熊十力通信时,常为一个哲学命题争得“笔墨纷飞”。当熊十力提出新见解,马一浮便在信中引经据典,从《论语》的“性与天道”聊到华严宗的“理事圆融”,字里行间满是思辨的锋芒。遇到困惑的学生,他又化身温和的引路人,在信里写道:“读书如掘井,初觉干涩,深挖方见清泉。”寥寥数语,将晦涩的治学之道化作生动比喻,
让人豁然开朗。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些信笺成了马一浮守护文化的战壕。日军侵占杭州时,他在给友人的信中痛惜:“故园藏书尽付劫灰,此诚文明之殇!”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他一封拒聘信掷地有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断不与豺狼为伍!”而在创办复性书院的艰难日子里,书信成了他的“粮草官”。他写信向各界筹措经费,时而恳切陈词“文脉不绝,中华方兴”,时而幽默自嘲“虽为‘化缘僧’,却守圣贤道”,字里行间皆是文人的风骨与智慧。
展开剩余27%书信往来间,也藏着马一浮鲜为人知的温柔。他与丰子恺通信时,会像长辈般点评漫画:“此幅‘护生图’,笔简意深,颇有禅趣。”寥寥数字,既有赞赏又含期许。给家人写信时,这位平日严肃的大师也会絮叨:“院中梅树又开,遥寄一枝,愿家中安好。”泛黄的信纸上,墨迹晕染出的不仅是字句,更是一个真实可感的文人形象。
这些信札就像时光胶囊,封存着民国文人的精神密码。它们让我们看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马一浮如何用笔墨捍卫文化尊严,用书信传递思想星火。当今天的我们重读这些文字炒股票配资,仿佛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心跳,触摸到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发布于:河南省卓信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