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在鼓吹征战股票加杠杆在哪里加,唯独一位儒生站出来力劝汉武帝:“不如与匈奴言和,以安边境。”刘彻没有当场驳斥,也未发怒,只是淡淡一句:“那你去谈。”
谁知一个月后,那位儒生的坟头已然长草,音信全无,尸骨未归。这不是简单的失败,而是血淋淋的现实讽刺。到底是谁太天真,是匈奴太狠,还是汉武帝早有打算?
草原狼的南下之路公元前20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刘邦带着三十万大军北上,想要一举解决匈奴问题。
谁知道在白登山,这位开国皇帝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团团围住,整整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靠着陈平的奇计,贿赂了单于的阏氏,才侥幸脱身。
展开剩余83%从那以后,汉朝就开始了屈辱的和亲政策。每隔几年,就要送一位宗室女子去草原,还要配上大量的财物。
可这种做法根本就是饮鸩止渴。草原上一旦遭遇雪灾,牛羊大批死亡,匈奴人还是会南下抢劫。他们才不管你送了多少公主,该抢的时候照样抢。
文帝时期,匈奴人甚至打到了萧关,那可是长安的北大门啊!文帝只能忍气吞声,继续送钱送女人。到了景帝时期,情况也没有好转。
表面上看,双方维持着"和平",实际上汉朝北部的老百姓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匈奴骑兵就会冲进村子,烧杀抢掠。
文景之治的深层用意很多人以为文景之治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文帝和景帝两代人的隐忍,是在为一场大战做准备。
他们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让国库渐渐充实起来。据说到了武帝即位时,国库里的钱多到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的粮食堆得像山一样高。
这种积累不是为了炫富,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反击。打仗是个烧钱的活,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根本支撑不起长期的战争。
文景两帝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可是到了武帝时期,有些人却忘记了先辈们的苦心。
朝堂激辩:两种思想的碰撞元光二年的一天,匈奴又派使者来了,还是老一套,要求和亲。朝堂上,大臣们议论纷纷。这时候,博士狄山站了出来,振振有词地说:"陛下,臣以为应该答应和亲。
兵者凶器,能不打仗总比打仗好。您看高祖那么英明,还有白登之围;文景两朝和亲,边境相对安宁。现在匈奴主动求和,正是天赐良机啊!"
狄山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可是御史大夫张汤听了直摇头。他站出来反驳道:"狄山说的是书本上的道理,可他忘了一件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文景两朝的忍让,是为了今天的反击。如果我们永远躲在和亲的假象里,北方的百姓怎么办?他们的血泪谁来管?"
狄山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使出儒生的老招数——人身攻击。他指责张汤是"诈忠",说他挑拨皇室关系,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这种泼脏水的手段,在朝堂上屡见不鲜,很多时候还真能奏效。
皇帝的考验:从理论到实践汉武帝静静地听着两人争论,脸上看不出喜怒。等他们说完了,皇帝突然开口了:"狄博士,朕问你,如果让你去管理一个郡,你能保证匈奴不来侵扰吗?"
狄山愣了一下,老实回答:"臣……臣恐怕不能。"
"那一个县呢?"
"也不能。"
"一个乡总可以吧?"皇帝的语气已经带上了几分冷意。
狄山知道再推辞下去,恐怕要被治罪了,只好硬着头皮说:"一个乡,臣能。"
"好!"汉武帝当即下令,"就让狄博士去雁门郡管理一个边境小乡,看看他的和亲理论在实践中管不管用。"
狄山脸色刷地白了。雁门郡可是最前线,经常有匈奴骑兵出没。可是话已经说出口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任。临行前,他还在嘴硬:"臣一定会用仁义感化匈奴人!"
血的教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狄山到了边境小乡,第一件事就是召集乡民,宣讲他的和平理念。
他说匈奴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能化干戈为玉帛。乡民们面面相觑,心里都在嘀咕:这位博士怕是读书读傻了。
果然,不到半个月,匈奴骑兵就来了。狄山兴冲冲地准备去"谈判",还带了些礼物。结果匈奴人根本不跟他废话,上来就是一刀。可怜的狄博士,满腹经纶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身首异处了。
消息传回长安,满朝文武都震惊了。那些原本支持和亲的大臣,一个个噤若寒蝉。事实胜于雄辩,狄山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一个道理:面对野蛮的侵略者,空谈和平是没有用的。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朝堂上反对武帝的对匈政策。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继出征,打得匈奴节节败退。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和平。
结语狄山的悲剧告诉我们,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经不起风霜的考验。
汉武帝用这种看似残酷的方式,让所有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有拳头够硬,才能让对手坐下来好好谈。
信息来源:股票加杠杆在哪里加
《史记·匈奴列传》 《史记·平准书》 《汉书·武帝纪》 《资治通鉴·汉纪》发布于:山东省卓信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